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要統籌做好茶文化、茶產業、茶科技這篇大文章,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強化品牌意識,優化營銷流通環境,打牢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
多年來,貴州持續發展壯大茶產業。全省茶園總面積達到700萬畝,居全國第一位。今年第一季度,我省春茶產量2.8萬噸,同比增長24%,產值160億元,同比增長43%,實現“開門紅”。
第13屆貴州茶產業博覽會將于今年4月18日至20日在湄潭縣舉行。在茶博會召開之際,讓我們一起去探訪貴州茶產業發展的故事。
泉鎮馬寨村茶園
定位:一片茶葉就是一個產業
從2007年至今,這14年對于貴州茶產業的發展意義非凡、不同尋常。
茶園面積如何從全國排名第十一位躍居全國第一位?仔細梳理,一條迅猛發展的“黃金”脈絡清晰呈現。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茶產業發展,多次專題研究茶產業工作、多次對茶產業作出重要批示。貴州專門成立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茶葉專班,抽調人員集中辦公。
省委、省政府把茶產業定位為全省的綠色生態產業、特色優勢產業、脫貧攻堅主導產業、鄉村振興重點產業打造。2007年以來,先后出臺《關于加快貴州茶產業發展的意見》《貴州省茶產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年)》《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建設茶產業強省的意見》。經貴州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于今年2月1日起正式實施《貴州省茶產業發展條例》。這些重量級文件的出臺,成為茶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謀劃提出了全省茶產業發展“守正創新、正本清源、確立地位”的總體思路。聚焦茶樹種苗、綠色防控、茶葉專用肥等促進茶園提質增效,聚焦技術培訓、電商培訓、茶產品出口及退稅、“三北”市場推介等專題逐項研究促進產業穩步發展。僅去年一年就召開協調會、專題會20多次,省茶產業領導小組主要領導多次赴各市(州)開展茶產業調研,多次赴北京、河南、廣東等省市開展調研和推介。
一片茶葉向全省人民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龍頭企業260家,市縣級龍頭企業384家,茶葉企業及合作社達5746家。全年茶葉總產量43.6萬噸、總產值503.8億元。湄潭縣成為2020年中國茶業百強縣第一名,鳳岡、石阡、都勻等進入中國茶業百強縣。
工人在丹寨縣金鐘經濟開發區一家茶企車間攤晾茶青
升級:一片茶葉就是一張名片
干凈茶、生態茶、健康茶、安全茶,這是貴州茶的底氣。近年來,貴州打出了強力推動全省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組合拳”。
——推進高效優質茶園建設。通過優化茶園布局,推進茶園優勢區域集中,形成黔東北、黔西北、黔東南、黔中、黔西南五大產業帶。支持茶企業、合作社流轉農戶的茶園進行集中管理,提高茶園經營規?;?。提高茶樹的良種應用,全省茶園種植茶樹品種無性系比重達9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
——提高初精深加工生產水平。以招商引資和本土培育相結合,按照茶葉初制就近加工,精制拼配標準化加工,布局茶葉初精加工企業。全省組建了貴茶、遵茶、都勻毛尖等21個茶產業集團(聯盟),建成初制加工生產線3443條、精制生產線320條、深加工生產線18條。加快推進茶產品研發,形成以綠茶為主體,紅茶、黑茶加快發展,茶食品、茶用品并存,春茶、夏茶、秋茶并重的產品格局。
——狠抓質量安全。堅持以標準引領全產業鏈發展,制定標準16項,修訂標準21項,形成貴州茶產業標準體系。重點打造“貴州綠茶”省級公用品牌和“三綠一紅”區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授權使用力度。堅持“生態為根、農藝為本、應急為輔”的綠色防控理念,堅守貴州茶葉質量安全。把貴州茶園禁用農藥種類在全國62種的基礎上提高到128種,針對茶葉出口基地,提出了28種慎用農藥名單。完善茶葉重點鄉鎮和重點龍頭企業建立的茶葉投入品專營店和專柜制度,進一步推進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常態化組織開展以查處催芽素、除草劑和違禁農藥為重點的專項檢查。
一系列舉措使貴州茶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大幅提升:“貴州綠茶”“都勻毛尖”“鳳岡鋅硒茶”“朵貝茶”4個貴州茶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入選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
增效:一片茶葉就是一片希望
眼下,嫩綠的新芽正迎春俏立,這是苗嶺山上最熱鬧的時節。每天清早,龍里縣擺省社區的群眾都會來到苗嶺茶場采茶。
“過去一天忙到晚,也掙不到幾個錢。自從村里建了茶場,春天采茶夏天鋤草,不僅能掙工資,農活也不耽誤?!贝迕駰罟猸傉f,在茶場里打工,每年至少有2萬多元的收入。
2016年,龍里縣依托當地的氣候優勢和良好生態環境,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茶葉產業,讓很多群眾嘗到產業發展的甜頭。
像擺省這樣的故事,在全省各地不斷上演。
石阡縣五德鎮新華村黨支部書記、石阡縣夷州貢茶公司總經理王飛,種茶30多年。在他的帶動下,新華村茶園面積達到3000多畝,家家有茶園,戶戶能增收,一片片茶葉托起了群眾的增收致富夢。
發展產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群眾增收,關鍵在于利益聯結。全省各地將茶產業作為實現脫貧致富的有力抓手,通過不斷強化龍頭企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出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合作社+農戶”等為基本構架的多種利益聯結模式,走出一條綠色發展道路。全省涉茶人數340.3萬人,涉茶農戶年人均收入12351.1元,帶動每位農戶增收2937.63元。
把產量做成產值,把產值做成效益。茶產業作為貴州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之一,正升騰起340多萬茶農致富的希望。